京山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86983333

京山一行五人在北京拜访张文秋老人

2021-05-06 14:40:34

阅读:1581

评论:0

故乡情结
 

一九八七年金秋十月,申善贵同志做梦也未曾想到自己偶然会上首都北京,拜访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双儿女亲家一一张文秋老人,并在其家座谈、拉家常、用餐,且留下了珍贵永恒的留影,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此去北京的目的。


    
一九八六年,时任城畈村党支部书记的申善贵同志,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声浪中,狠抓村企发展,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投资200万元资金,在轻机大道北占地260亩土地筹建了京山县麻棉纺纱厂(现伟嘉公司)。八七年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投产后,纺锭计划一筹莫展,生产发展令厂困惑。为了争取新上企业的纺锭计划,经时任县委书记张依忠引荐,财贸副县长熊笃俊挂帅出征,带领县纺织工业局局长皮绪彪,京山棉纺厂副书记、副厂长(原城畈村书记)申善贵,邀约湖北省纺织厅基建处长孙列文、张文秋舅侄张立群(县印刷厂厂长)一行五人,乘飞机北上,找在北京离职休养的京山籍老人张文秋问策求援。
    
当时到北京的飞机票很紧张,县镇通过疏通关系,找到宋河籍中南海警卫处干部龚光先和李大斌,托其订购了五人来回的飞机票。作为城畈村人,带上村民的希望和重托,我平生第一次坐上了飞机,也第一次上了北京,心情由衷高兴,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十月十六日凌晨,五人顺利抵达北京镶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张文秋老人下榻于此。按联系方式约8:30分便来到了张老住地门口。一幢二层四合独院映入眼帘。
    
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充满稚气的妙龄女孩,她把我们安顿在一楼会客厅,烟茶后,问明缘由,并到二楼接请张文秋老人。
    
听说来了家乡客人,张文秋老人喜不自禁,马上拄着拐杖,在保姆的搀扶下,下到一楼会客厅,坐卧在躺椅上,与我们促膝相谈。在交谈中,我们方知老人的保姆兼炊事员还是京山罗店人呢,名芳芳,年19岁,作为县机械厂职工特派为张老服务。这也是张老念挂京山而托县委书记张依忠雇请的京山保姆,据说是食谱口味还是京山的好,京山的适应。
    
1982年9月离职休养后,因年岁已高,需人照应,才首选了这位京山籍保姆。张老浓重的京山口音,热情的家乡情怀,让我们同来的五人无拘无束,似有宾至如归之感,真是乡音未改鬓发衰。深感张老的热情好客和故乡情怀。
    
在谈到家乡发展时,熊县长直言不讳地告诉张老:京山筹建了一个棉纺企业,无纺锭计划,生产困难,请张老能否给予通融一下。张老听说家乡办企业遇到了难处,十分关切。爽快答应帮忙打理。经当场与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电话联系,并有了意向性答复。翌年全国纺织工业计划会议在苏州召开,会上破例安排京山麻棉纺纱厂年棉纱计划一万锭(一锭为130公斤)。张老办事爽直,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我们五人佩服极至。问策求援如愿以偿,更让我们五人心里踏实,回有交待。
    
很快上午时间在交谈中一晃而过,随后张老安排我们五人参加了她老人家的午餐。邵华、毛岸青、毛新宇均在家,虽不同桌,大家觉得家乡保姆做的饭菜可口,尤其是红枣稀饭好吃。
    
离别时,熊县长提议,与张老合影留个纪念,张老乐意答应了我们最后的要求。如今,这张陈旧发黄的照片,我一直视其宝贝,珍藏着,听说城畈要写村志,我才从相夹中找出,作为城畈村企业发展的见证。感谢张文秋老人对家乡的悉心关照,情系故乡。
 
(申善贵 口述)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0.88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