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86983333

京山人的城市梦

2023-05-02 17:11:48

阅读:381

评论:0

[摘要] 一、无语的梦京山县城源于何年何月我没有考证。但我敢肯定好多年前的京山就被乡下人称为城关。而京山城里的人总是把城外乡镇或农村称为乡下。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京山城以西头为繁华区,以三角洲一带为文化中心。那时的三闾桥可是京山人心中的梦。如果谁不知道三闾桥,就像现在没到过北京看过天安门的人,会被人讥笑为没有

一、无语的梦

京山县城源于何年何月我没有考证。但我敢肯定好多年前的京山就被乡下人称为城关。而京山城里的人总是把城外乡镇或农村称为乡下。

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京山城以西头为繁华区,以三角洲一带为文化中心。那时的三闾桥可是京山人心中的梦。如果谁不知道三闾桥,就像现在没到过北京看过天安门的人,会被人讥笑为没有见识。那时的实验小学、县车站,甚至华联大厦附近都是水田。80年代中期,现在的公路段附近还有一个大土丘,直到90年代中期,县工会大楼的东头都还有一个大水塘。也就是说,这里都曾是郊区。

092.jpg

就像是一个场梦,京山似乎一夜之间突然变了。城市的版图迅速扩大,有了好多条大街道了。那些曾经的水塘沟壑、田野山丘都被密密麻麻地盖起了大楼。城里的人多起来了,街道也干净整洁起来。广告牌、霓虹灯、小汽车这些现代元素开始充斥着这个崛起的山城。

京山城的原住民似乎很难找到了。更多的是一批又一批的乡下人跋涉而来,开始进驻楼道、小区,开始点燃起作为城里人的缕缕炊烟。从洗脚上田做生意到洗脑进城当干部,京山城里人就这样一年一年多了起来。多起来的这些乡下人开始打扮成城市居民,在高跟鞋和超短裙之间,在洋酒和迪士高之间,在茶馆和名牌商品之间,让这个古老的山城现代起来,并注入崭新的文化色彩。

京山人开始骄傲起来,自豪起来,总觉得比钟祥城更象城市,甚至觉得日子过得比天门人还殷实。从摩托车到时装,从小餐馆到日常消费,京山人都觉得比周围的县城要阔绰,要先进、要时尚。

可是,有两次打击,让京山人一下子集体失语了,那脸上苦涩的笑多少有些尴尬起来。80年代后期,原荆州地区的县几乎都提升为市。我们的邻居天门、潜江等等都一个个成为独立市。这一次打击京山人都好象还没有很苦涩,因为还有一个钟祥县和我们手拉手走在乡间小道上。带着全县人民的期望和梦想,京山的县委领导据说也上过北京,找过关系,看能不能把京山也提一提。在漫长的等待中,霹雳一声震天响,钟祥县城闪金光——和我们肩并肩的钟祥县也成为了“市”。

京山在崇山峻岭之间突然陷落了。这个无比自豪的县城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象“城市”一样,无比鲜亮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历史的名册上。

这是京山人一次痛苦的集体记忆。刚开始有些不服气,可是后来慢慢气顺了。看看人家钟祥人民,从城市文明到招商引资,从城市营运到文化建设,哪一样都走在了京山人的前列。可那时的京山人却在“满山遍野挖战壕”(植板栗),种蘑芋、采茶叶,搞面子工程,好象刻意要让京山更象农村一样。


温泉文峰村  余晖.jpg

二、苦笑的梦

京山县城到现在还不能称为城市,但对于城市的梦想,却一次又一次点燃着京山人的激情。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冲动与失落,让人感到了许许多多的苦笑与无奈。

第一次城市化的冲动是在90年代初,当早起的人打开家门走上街头时,他们惊呆了。一夜之间,城中路东段和京源大道树起了铁栅栏。也许是看到许多城市街道都有了,我们应该有;也许认为这样更象城市。然而过惯了休闲田园生活的人们一下子别扭起来,有的开始骂娘,有的开始翻越。当时的两条街道没有多少人流,更没有多少车流,人们习惯了满大街乱窜。对于这种只有城市才特有的铁栏杆,人们似乎还不能接受。

过了不久,城中路的全部和京源大道的部分栏杆又悄悄地拆除了。

这些多少有点恶作剧一般,但我现在仍然钦佩当时的决策者对于城市的努力追求。

对城市的街道设置栅栏,是为了人车分流。但当时京山的人流和车流都还没有到分流的程度,但短短的几天也算给京山人上了一课。京山必须改变农村集市的面貌,必须更象城市。

第二次城市化冲动,好象发生在90年代后期,不知是哪位干部和哪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突然觉得京山这个城市应该拥有公共巴士。这既是商机又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公益行为。当时的那种冲动一定是豪情万丈,修站台、树路牌,京山人也为之振奋了。人们奔走相告为城市巴士而欢呼。看到一辆又一辆从街上驶过的巴士,好多人虽然没有目的地也要坐一坐,一是体验这种城市特有的交通工具;二是对这种公益行为也算一种支持。

但是好景不长,人们慢慢把巴士给淡忘了,那满天飞舞的麻木三轮车把巴士挤在阴冷的路边。1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这种公交行为都还没有真正热乎起来。

我也在思考这种公益兼商业行为似乎有些失败的原因。我为这些企业执着追求苦撑硬撑到现在而感动。现在京山城市格局变大了,外来人口变多了,应该已到城市公交发展的最好机遇。要让公交巴士火起来,就必须加大车辆的投入形成密度,带来方便。而这一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商业运作,又要作为公益公共事业来投入,要给企业倒贴和补助。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城市品牌运营的重要内容。

第三次城市化冲动就是红绿灯的设置。随着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人流的密度也在加大。因此,设置红绿灯进行人车分流应该已到天时地利。应该说敏锐的京山人给这个发展的城市镶上了一道亮丽的光环。然而,听人说这个红绿灯是和企业挂钩行为。红绿灯是用罚款给企业作回报,这多少让这个公益行为变了些味了。人们就是缴了罚款心理多少也有点不舒服。另外一点就是技术层面上的,由于很多路段没有人车分流的栅栏,许多红灯后的斑马线其实并没有起到作用,人们可以在马路上乱穿乱过,红绿灯亮不亮,其实对行人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三、欣慰的梦

京山的城市化运动我认为有两次巨大的飞跃。这两次飞跃让我们感到了些许的欣慰和自豪。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次是把京山城关这个小小面团揉大揉美的重要时期。

80年代,改革开放的风还在中国的南海边吹,对于京山人来说,温饱都还没有真正解决,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多人心里并没有概念。但当时的京山率先在周边县市中进行了城市格局和城市运营的先进性的规划,使京山一下子冲出了许多人懵懂的视线。

当时的京山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提升。第一是城市建设,开发京源大道,让京源大道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轴;改造三角洲,打造成城市客厅;创意出烈士公园,从休闲文化上提升京山;建京山最高楼——京山商场,让京山像巨人一样屹立于周边县市之上。第二是发展旅游,美化京山,开发空山洞,厂河(绿林)风光,建设温泉山庄、京山宾馆等等使京山旅游形成格局。第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一大批工厂应运而生,毛巾厂、麻纺厂、大修厂、针织厂、锅炉辅机厂等等,这些工厂的崛起,使工人和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浓。京山城关已不再是一个集贸小镇,而是一个融入许多现代元素的初具规模的城市。可以说整个80年代是京山城市化进程中最伟大的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风风火火,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历历在目,这个时期最关键的领头人物应该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张依忠。

京山城市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应该是最近几年。城市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京山有了像南方一样的住宅小区;个人创业纷纷展开,中产阶级大量崛起;私家车、品牌店、商业城等等成为最大亮点。短短几年,大小宾馆发展到28家,个人请客买单消费成为主流,外来旅游者越来越多,逢周末在京山还不容易订到酒店。我认为是三大措施成为巨大的驱动力。一是前几年招商引资的巨大成功,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和观念。如京都花园等等,无一不是招商引资的成果;二是卖掉集体和国有企业,让企业的官僚体制解散,而让位于职业经理人。这种做法搞活了财政,增加了税收,还盘活了企业。三是精减国有、政府机构,仅粮食和交通局等部门就精减数千人,这些下岗人员经过一些巨大的阵痛和适应之后,现在都成为创业的主力军、生力军,一种全新的创业文化蔚然兴起。

几代京山人,几代城市梦,今天的京山更像城市了。第二次发展高峰来自于前几年的县委书记曹立明的大胆创新。他短短的三年执政给京山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醒着的梦呓

走在京山的大街上,我在想:京山每年要送走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这些被国家培养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回来,而现在留在京山的年轻人多数是一些读书不怎么好,知识和学历不高的人。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不是又多了新的隐忧。

一方面是大量的人才出走,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回流。城市在怪圈中,在多个轮回中总会找到自己生长的规律吧!

母亲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70多岁时我把她接到京山。每天,母亲在进出房门时,总会把脚高高提起,然后向前跨出一步。每一次母亲都在跨一道门槛,而每一次母亲都会恍然大悟——城市的房间是没有门槛的啊。可母亲习惯了总改变不了。我常常想:母亲啊,难道农村到城市真的有一道门槛吗?

沉寂的大山深处,开始传来了一阵阵沉重的声响,在山谷回荡,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是啊,那是大象的足音。在山边之外,在城市之上,在我们的梦中,总会有无数的大象纷至沓来……我们古老的山城一定会更加气象万千。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