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8986983333

散文 | 乡愁:故乡的炊烟

2021-08-01 09:00:38

阅读:320

评论:0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每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人心里,都会有一幅关于炊烟的画面。清晨,薄雾弥漫的山岚间;傍晚,金色霞光的夕阳里,炊烟袅袅而起。


上湾这个村庄坐落在绿林山的群峰之间,大富水河畔,流水潺潺,青山隐隐,蜿蜒的山路上,走过荷锄的农夫、骑牛吹笛的牧童、浣衣归来的农妇,还有提篮摘菜的老妪。

那是曾经热闹而又静谧的画面,那是久远而又熟悉的身影,那是模糊而又清晰的回忆,那是……

“世事喧嚷,浊尘蔽日”,生活在城市的高楼之中,终日穿行在拥挤的街道里,冰冷的防盗门,刺眼的防盗网似乎隔绝了屋外的喧闹,但是也冲散了人性的情怀;靓丽的服饰、傲人的高跟、迷人的红唇捆绑着人生的梦想,“嘀滴”的喇叭声按走了尘世生活的温暖。匆忙的脚步、璀璨的霓虹灯是那样的热闹而又冷漠,诱人的美食一次次刺激着我们的味蕾,也一次次让我们回忆起故乡的烟火。
 
夕阳笼罩下的上湾,宁静美丽。温柔的晚风,吹动屋前的栎树叶迎风飘舞,屋顶的炊烟随风而动,书写出自己婀娜的身姿。

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开始,我们故乡的三个村庄,按照远近高低,依次取名叫上湾、中湾、下湾。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住在中湾的人们最新开始盖新房,中湾也就变成了新湾,而上湾依旧沿用这个名字到今天。

我们追忆儿童的快乐时光,总是会想起故乡的炊烟。它是时光厚重的馈赠,也是萦绕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儿时,放学归来,走在田埂上远远的眺望,看上湾炊烟的升起。半大的孩童总是光着脚丫追着穿花的蝴蝶和点水的蜻蜓。村口的小河边不时传来洗菜妇女的喧闹,竹篮里的青菜清新翠绿;斜卧的老柳树下总是坐着群老汉,吧唧吧唧的抽着旱烟;

故乡的傍晚少了汽车的鸣笛,少了建筑机器的轰鸣,任时光静静流淌。


我外出闯荡曾去过华西村,那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背靠江苏江阴,整齐的洋房,大气的金牛和高耸的龙系国际酒店,处处体现着奢华与富丽。但是不见烟火的村庄似乎总缺少一丝人间的烟火气。

深秋时节,站在村庄最中心的堰埂上,看着层叠的梯田和远山的松柏,如同一幅色彩明艳的油画。弯曲的小河,在古树的掩映下,散发着岁月的宁静和厚重。溪水一如继往的清澈,倒映着光阴里上湾的新老轶事。

我们家坐落在上湾的东头,属于全湾的最高处,清晨薄霜、秋风落叶,炊烟从青瓦上袅袅升起,时光的画面仿佛定格了一样。我常坐在灶台下,不停添柴,灶堂中炙热的火光映红了我稚嫩的脸庞,母亲则在灶台的铁锅中翻炒着自家菜园里采摘的各色蔬菜,为家人烹煮一日三餐。那些平凡简单的日子,幸福美好。

一缕缕炊烟下,是一户户普通的人家,勾勒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画卷。流年如洗,小山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迈出村庄、走进城市,去向远方的世界。只有炊烟,一直守候着那朦胧夜色下的田园山水。

炊烟,作为乡愁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每个游子内心深处最长情的牵挂。无论身处何地,那一缕炊烟总能牵动起那些年少的回忆。

每年春节回家,我总喜欢陪着父亲坐在屋后的半山腰处,享受着冬日的暖阳,看着炊烟袅袅升起,听母亲如小时候一般高声叫唤:“跑哪里去了,回家吃饭了”。一遍又一遍地温习着那些记忆里的画面,好像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留住乡愁、留住回忆。

无数次,梦回故乡,在那些冬日暖阳的日子里,老去的村庄,低矮的小院,摆尾的土狗,打鸣的公鸡,还有那烟囱里飘出的淡淡炊烟,既亲切,又温暖。此刻,走近它,轻轻闻一闻,那燃烧的干柴,弥漫着烟火的气息。我知道,那松树的木香,直抵灵魂深处,重新找回那个本真的自我,慰藉我无尽的乡愁……


四季更迭,炊烟升起,空山新雨的春日、蝉声蛙鸣的夏日;相思丹枫的秋日,围炉煮酒的冬日,炊烟总是那样渐渐升腾,又悄然散去,继续着一个又一个平常的日子。

无论我们身居何职、也无论我们行走多远,炊烟始终都是连接自己和故乡的桥梁。炊烟是团聚的象征、也是乡愁的代名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或许有一天,上湾终将会消亡,炊烟终将只会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画面。


作者简介

马杰,男,一位退伍老兵,湖北京山人,中共党员。平生爱好耍枪弄棒,舞文弄墨。自诩为草根文学爱好者,致力于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绿林精神。



关键词: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